大皖新闻讯作家春桃历时八年,以亲身经历掌握第一手资料,讲述了一位曾经隐匿乡野小镇的老中医陈万举传奇的一生,同时反思了近百年来中国中医兴衰多变的历史,期待中医重新出发,实现祖国传统医学的全面振兴与发展。近日,春桃带着最新力作《国医》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播出的大皖《徽派》栏目,分享了这部难得的中医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和内心感受。
徽派:再度来到徽派,您就带着新书来了。中医这个题材还是比较少见的,您最早是怎么接触到的?
春桃:其实我高中毕业后读的就是卫生学校,16岁就去学医,学的了三年护理专业,然后在医院工作了七年,有三年就是在中药房抓药,所以跟中医还是有缘分的,起码各种中草药我都是认识的。我是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的,医院虽然有中医科,医生却很少,所以以前我对中医的印象不是太深。
春桃:说实话,那时候比较权威的中医并不多,有些患者也不是太信任。但是中医界还是有一些很好的医生的,他们大多在民间,不一定是在大医院。
春桃:我觉得有些事好像是命运的安排。其实我不是太想在医院工作,所以就想方设法地跳出来,通过学习文学和写作,调到了行政部门,离开了卫生系统。后来去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期间认识了我爱人,没想到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老中医,也就是我这本书的主人公陈万举。一开始,我对他也不是很相信,因为他基本上不谈自己的过往和成就。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我才觉得中医真是太了不起了。那时我得了不孕症,曾去过好几家大医院,都没治好。有一年过春节我们回蚌埠,陈万举问我是不是不想要孩子,那时候我已经36岁了,我说不是,是生病了没办法。他就很生气,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然后他就给我看病,仔仔细细地望闻问切之后,他告诉我,我的病不是先天的,可以治。当时我不是很相信,那么多大医院都束手无策,他能行?我们回到合肥不久,他就把两罐碾成粉的中药寄过来了,让我每天按时服用,仅仅服了两个疗程,我竟然就怀孕了。我生下儿子之后,他又几次救了儿子的命。比如儿子小时候患顽固性腹泻,在合肥住了几天院也不见效,我就求助陈万举,他当天打车从蚌埠赶来,仅在足三里扎一针,再就是在肚脐上封上一勺药粉,半个时辰,儿子的腹泻就彻底止住了。我觉得中医真是太神奇了。
春桃:陈万举是个很传奇的人物,特别有个性,平时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多少耐心,却把病人当成亲人,只要遇到没有见过的病,他都是包吃包住留在家里观察,看病成痴。他三天不为人看病,自己就得有病,他就是这样一位医生。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同事、同学、朋友,都得益于陈万举的治疗,他们都说,干吗不写写他呢,而且老人都九十多岁了,他这一身的本事应该被传承下来;要是老爷子走了,这些医术不就灰飞烟灭了,太可惜了。在那么多人的鼓励下,我也觉得起码应该将他的经验和验方记录和整理下来。
春桃:确实有点顾忌,因为要写自己的亲人。一开始我也只是想写点小散文或是写个中篇,没想到会花这么大的篇幅来写它。33万字,从采访到最后定稿,整整用了8年时间。就在陈万举96岁那年,也就是2013年的初夏,我特地买了台笔记本电脑,买了支录音笔,专程到蚌埠去采访他。听他讲学医从医的故事时,我发现在中国中医百年历史的不少重要节点,他都是亲历者、见证者,或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他不仅是清末名医巢渭芳的再传弟子,在中国针灸濒临灭亡的民国时期他就参加了针灸大师承淡安创办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参与过卫生部组织的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审定……其实写他,就是在写中国中医近百年来的历史。
春桃:老爷子不接受采访,一口回绝。他说我有什么好写的,我做的不都是一个中医师该做的事么。我怎么做工作都没有用,我老公还跟他吵了一架。后来我就跟他说,我不写你可以,我跟你学医行不行?他听了非常高兴,因为他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带出来一个徒弟。于是我就每天装模作样跟着他学医,他终于不再对我心存戒备,我就常常趁他高兴放松警惕之时,诱导他讲述自己的行医经历。亏他不认识录音笔,我就先后录了他一百多个小时的“口述史”。老爷子去世后,我又南下北上,尽可能去接触口述故事中的当事人与患者,以丰富口述史的内容,从动意到采访再到写成《国医》,历时八年。
春桃:2006年我婆婆去世后,陈万举就与保姆一起生活,每年春节和暑假我就会去陪他。那时候他耳朵有些背,特别欢迎我做他的助手,他看病,我做记录,写方子。我特别佩服他,觉得他是医者仁心的典范。凡是看疑难杂症,他都规定个时间,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光线最好的时候,在窗户边给人看病。他看得特别认真,有时一个病人他就能花上半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他看病不分贫富,不分职务高低,他的口头禅是,人家都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交给你了,这是对你最大的信任呢,我就必须要对病人负责。他在进入公立医院前以及退休后的几十年,扎针不收一分钱;凡是家里贫困的病人看病不收诊费,药钱不够的还可以先赊账。我在蚌埠的时候,发现家里的水桶总是装着活蹦乱跳的鱼,后院里永远都有鸡鸭,那全是农村的病人为了表示感激送给他的。
春桃:老人的医术没有人传承下去,这是十分遗憾的,我很希望这本书能有普世价值的意义。书里我写到了很多典型的案例,和他从医的经验、诊病的方法以及一些珍贵的药方,我都公开了。我很希望它能够对其他的医务工作者有所启发,也希望它对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有所帮助。陈万举从40多岁就开始研究养生,96岁无疾而终,走的那天还在给人看病,我觉得读了他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会让大家从中受益。
春桃:首先让我特别震撼的,就是他医治小儿腹泻。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跟第一个师傅学徒期间就结婚生子了,接连生了三个儿子都是因为腹泻而夭折,他很伤心,就开始展开研究。等到我爱人出生的时候,他已经跟第二个师傅学了不少东西,也很有经验了,只用一味草药就杜绝了我爱人的腹泻,后来更是仅用针灸几次治愈了我儿子的病。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医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讲究的是阴阳平衡。无论什么病,老人家给人开方子的时候,会特别注重脾胃的调理,因为所有药首先都需要胃来吸收;他常说,脾胃乃后天之本,只要胃不倒,就有办法治。他这样治好了很多病情很重,甚至是被大医院诊断为绝症的病人。
春桃:老爷子从《黄帝内经》开始研究,包括以前很多文豪像苏东坡也都是养生大家。老爷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的变化是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晚年很想写一本《生命学》,仅养生长寿健康诗他就写了三百多首。
春桃:他的养生就概括为九个字:勤于腿,管住嘴,稳住心。首先,人体腿上的肌肉、经络和穴位都是最丰富的,由此他发明了一套“鸟意行走法”,每天快走一小时,走到出微汗,以促进人体全身的气血流通,这是最好的锻炼;再就是,饮食要有节,一天三顿饭须按时定量,他认为五谷杂粮最养人;老爷子特别强调早饭的重要性,早餐一定要吃好。他每天早晚两顿稀,他对稀饭很讲究,会在里面放红枣、桂圆、莲子、百合、白果甚至苹果、胡萝卜、山药等等,他特别反对吃补药。当然,心态平和比什么都重要,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没有什么事是想不开的,平时要多笑,情绪要适时发泄出去。
春桃:用八年时间做了这一件事,我觉得很值。因为我注意到,今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号文件,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为着力推动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制定出了一个重大工程的实施方案。文件里面特别强调,今后但凡出现传染病和突发事件,要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防治和应急处置,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所有县级医院都要普及中医。这对中医的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为此我感到很欣慰,想不到这部作品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我认为,只要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经典的圣贤之书还在,只要中国文化的根和魂魄还在,我们就应该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24小时新闻热线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春桃,ayx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合肥市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万字,曾获国内外多种文学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6月13日下午三点,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青年演员袁媛做客大皖徽派栏目。这位被誉为现代黄梅戏“看家人”的优秀黄梅戏演员现场分享自己的获奖心得和一路走来的成长与收获。
当代作家许泽夫做客大皖徽派:“中国散文之乡”肥东县努力创建“中国文学之乡”,未来可期!
6月2日下午三点,肥东散文作家代表许泽夫、吴友邦、沈光兵、唐克文、蔡兴乐集体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他们畅聊肥东散文创作现状,展望“中国散文之乡”的未来发展及“中国文学之乡”的建设...
6月13日下午三点,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青年演员袁媛做客大皖徽派栏目。这位被誉为现代黄梅戏“看家人”的优秀黄梅戏演员现场分享自己的获奖心得和一路走来的成长与收获。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联系电话
400-8297666电子邮箱
syjczg.comCopyright ©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