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动力指数发布!企业创新活跃重数字化转型
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动力指数发布!企业创新活跃重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4-06-26 07:37:23 点击次数:

  爱游戏AYX官网入口登陆网址11月15日,以“实体为本 智造广东”为主题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南方都市报发布《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韧性: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动力指数报告(内地9城观察)》(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这块热土,着眼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潜能、创新质效、创新引领以及成果转化等六大维度综合考量,观察大湾区内地9市制造业的创新动力水平,并通过对各市特色产业、新产业培育情况的深度观察挖掘当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优势及潜能,充分展现了大湾区内地9市制造业不同的创新气质。报告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都珠三角新闻中心联合编制。

  报告显示,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制造业创新动力指数与当地2022年的GDP数据有强相关性,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制造业创新动力指数更高,9个城市区域指数均值为88分。

  报告指出,从各指标维度的变异系数来看,大湾区内地9市在创新引领、成果转化、创新质效等评价维度的差异相对更为明显,创新环境维度的差异系数最小。在创新投入、创新潜能等维度,珠三角城市呈现出你追我赶之势。

  具体到各城市,作为广东龙头城市和制造业大市,广深佛莞4市制造业基础扎实,在创新环境维度上优势显著;珠海、惠州两市在规上工业规模方面略有逊色,但近年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明显,创新潜能大。中山、江门、肇庆3市的规上工业规模尚小且增速相对缓慢,但在优质制造业企业培育、企业创新要素投入、技术合同交易等维度也各有亮点。

  报告指出,近年直面全球经济波动、地缘政治、能源变局等冲击,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工业发展展现出十足韧性,扛起了广东制造业的“大梁”,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2022年大湾区内地9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3万亿,占全省比重超过85%。其中,深圳、佛山、东莞、广州作为大湾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城市,2022年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在5000亿元以上或接近该数值。2023年前三季度,区域工业经济进一步回暖,佛山、珠海、中山、江门、惠州和深圳6市增速高于全省水平(3.1%)。

  报告还显示,2022年大湾区内地9市中有不少城市的工业、制造业数据亮眼,拿下了多个“全国第一”的宝座。例如,“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口径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跃居全国城市第一。

  报告指出,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统筹下,近3年来,大湾区内地9市根据当地的制造业发展及特色产业培育现状制定了系列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制造业相关政策文件总数将近200份,平均每个城市21份。“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是这些政策文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先进制造业”“战略支柱产业”“高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等则是多数城市政策文件关注的重点领域。

  此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还出台了一系列企业纾困政策,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增强工业发展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持以及保障。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并要求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报告也梳理了大湾区内地9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结果显示在各市制造业相关的工作安排中,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数字化转型、招商引资等关键词也被频繁提及。

  另外,为给制造业腾挪用地空间,各地还纷纷进行土地要素重整,明确要算好投入产出账,强调“亩均论英雄”。

  报告指出,以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进一步发挥牵引带动大湾区内地9市工业、制造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2022年,大湾区内地9市中,各有4市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全省水平(55.1%、29.9%)。其中,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均处珠三角首位,而惠州则仅次于深圳,成为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黑马”城市。

  报告显示,先进制造业已成为大湾区制造业发展加速器。2022年,大湾区内地9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均高于全省水平(2.5%、3.2%),展现出较强的创新发展潜能。同时,作为广东制造业的重镇,大湾区内地9市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活跃,2022年有5个城市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全省水平(25.5%)。

  报告还显示,近年来珠海、惠州等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提速发展,投资活跃,创新动能持续向好,发展后劲足。例如,2022年,珠海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6.4%、81.6%,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0.5%、89.0%,四项增速均排全省第一,产业投资新动能持续释放。专家普遍认为,这一部分投资的增长,有望在未来为制造业当家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科技企业群体无疑是大湾区制造业打造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报告指出,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好、服务好,通过加强研发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能从根本上牵引带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其中有超九成的高新技术企业位于大湾区。从制造业中的高新企业数量来看,深圳、广州、东莞和佛山四城累计占广东总量的72%。

  企业强,广东制造才能强。报告显示,大湾区对大企业的虹吸效应较强,企业集聚优势更加突出。2022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入选企业集中在大湾区内地9市,数量合计占总数的77.4%;全省超1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95%来自大湾区内地9市。其中,“世界工厂”东莞培育的17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度集中在制造业,占比高达90%以上,为东莞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还指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广东已推动2.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超75万家企业上云用云,数字经济规模、产业数字化规模、中小企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而“灯塔工厂”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1月,广东省内的7座“灯塔工厂”均位于珠三角。其中,广州、深圳、佛山分别有2座工厂,中山有1座工厂入选。

  研发人才、资金等核心资源推动制造业创新。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后,人流、资金流等要素加速汇入大湾区,2021年广东省R&D经费的95.6%投在了珠三角区域。

  具体来看,GDP总量占优的城市在R&D经费投入强度也较大。不过,经济体量相对较小的城市在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投入、研发人员增速上相对更有优势。如肇庆、中山连续两年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报告数据还显示,2022年广东规上工业企业的R&D活动人员数超百万,近九成来自大湾区内地9市。在R&D活动人员增速方面,珠海、惠州、广州均在20%以上,分列区域前三。

  报告还指出,大湾区专利申请活跃,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天眼查数据,珠海、深圳、江门、中山、东莞、佛山6市的制造业企业中有专利的占比高于全省水平(3.45%)。

  在创新产出实力方面,2022年深圳、广州、珠海3市在规上工业每亿元营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方面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企业创新效率较高。

  此外,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创新平台,整合区域与行业资源,拉通产学研用,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制造业创新发展也起着引领作用。报告指出,近年来,广东各地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建设的4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有30多家位于大湾区内地9市,占比达85%;建设的4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分布在广深两地。

  1、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动力指数的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潜能”“创新质效”“创新引领”“成果转化”;各二级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媒体报道等,数据统计时间维度主要为2022年。本报告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综合了熵值法及专家评价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

  2、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动力指数根据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和权重进行加权计和,并将数据进行线性变化。本报告所呈现的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指数分值,用以比较各评估对象的相对位置,为相对分值,没有满分(100分)的概念。

  统筹:凌慧珊 李平 何永华 郭锐川 何惠文 刘辉龙 唐建丰 胡怀军 冯芸清

  记者/研究员:罗韵 唐静怡 黄海珊 路漫漫 曾奕静 杨振华 严亮 曾育军 王靖豪 李竹 张小玲 吕婧 侯玉晓 实习生 韩晓瑜 郭若栩 杨曦


本文由:爱游戏真空泵水泵设备公司提供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