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主要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特征。例如陈欢和王燕对中国制造业及细分行业资本劳动替代性和技术进步等进行测算,发现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之间存互补关系,其中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替代性最强,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孔令池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胡焕庸线”两侧制造业出现明显的产业梯度布局,经济地理由“分散到集聚”模式向“集聚到分散”模式转变,但产业转移和创新动力不足。
从境外主要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特征的视角来看。张玉来对近代日本制造业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实行全球化经营策略,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赵佳莹对中国香港制造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香港在国际市场机遇顺利时乘势而上,及时调整政府发展策略,使制造业从“香港生产”转向“香港制造”。
陈又星认为日本制造业发展特点表现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改革、质量管理变革和爱游戏AYX官网入口登陆网址管理制度变革等几部分。孙亚轩则建立了产业转移与技术贸易升级的分析框架,以传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对日本产业对外转移与贸易技术升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释,研究发现,制造业发展同样需要考虑贸易技术升级问题。
从世界整体制造业发展历程来看,陈志友认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是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而发展速度最快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优势的国家则最可能成为制造业中心的承接者。在不同的转移阶段,该国的经济技术基础条件、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条件以及及贸易环境条件等,都会影响制造业的转移。
从美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特征视角来看,美国制造业具有内部迁移特征。范剑勇和杨丙见利用克鲁格曼区域中心外围模型对美国制造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制造业中心的迁移特征显示城市人口数量、区域内部运输系统效率、运输成本决定制造业是否出现内部迁移。美国制造业早期发展更加重视城市发展情况、人口规模和区域交通运输情况。
美国制造业发展与高新技术具有关联性特征。于蕾发现美国制造业发展不断与高新技术融合,不断提高传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并推动其由高能耗、高物耗向低能耗、低物耗转变。同时美国借助制造业向全球化转移扩张,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导。
美国通过在硅谷建立高科技产业群,搭建其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大学院校和高新企业等内在的创新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凭借“技术跃迁”的后发优势实现对老牌工业国家在制造业发展方面的赶超。董书礼发现美国制造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密切,其制造业的国际变迁、发展均由高技术带动。
另外,余东华认为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以全球化推动的企业并购等方式促进了美国制造业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庄宗明和孔瑞在美国制造业整体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其转型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发展对于美国经济异常重要。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制造业是其最重要的产业,随着经济服务化不断增强和国际竞争格局转变,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逐渐衰弱。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良机,藉此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徐建伟等发现美国制造业重要性具有产业特征。在对美国制造业复兴问题进行研究中发现,美国GDP增长基本源于汽车和零部件等少数制造业行业,其他制造业行业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因此美国制造业复兴困难较大并且不会对美国经济有明显促进作用。王宇翔通过历史回顾发现二战前美国制造业就开始向郊区转移,郊区化的发展特征。
从美国“锈带”经济区的复兴路径来看,其主要研究分为如下三类:第一,关于“锈带”复兴路径的简单总结。此类研究占绝大多数,如率先关注了美国“锈带复兴”,并指出其复兴主要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要素成本下降、美元贬值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制造业的自身改造,具体包括汽车工业集中和重组、不断调整制造业结构、大力开拓出口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型行业。此后,相关研究基本在此基础上展开。
第二,从特定角度对美国“锈带”经济区复兴的分析。孙志燕等从底特律入手进行了更为细致地分析,重点阐述了战略思路转移的重要性。史向军和袁建岐等均持有类似观点。第三,应用大量数据的深度数量分析。此类研究非常少,目前检索所及包括Alderetal、刘世薇和张平宇,上述研究都有较为丰富的数据支撑,但结论相对缺乏延展性。如刘世薇和张平宇认为美国“锈带”经济区城市化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城市的兴起、城市化快速推进、郊区化三个阶段,其城市化过程可谓经验和教训兼备。
经济增长原动力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热衷的研究话题。对于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多数经济学家都是认同的。也有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957年Solow的研究表明二战之前50年的经济增长,技术变革的贡献率高达88%。
对此,Solow解释为单位劳动力投入带来的永久性产出增长,完全依赖于最广意义上的技术进步速度。Solow的观点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认同,benison发现美国在1929-1982年期间实现的经济增长中,55%源于知识进步。而Arrow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这一观点也被广为接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
爱游戏真空泵水泵设备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