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争先,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六部门共同评选出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并向全社会发布“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10位“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先进典型。他们中有的积极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舍生忘死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有的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积极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用科技服务民生……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些开拓创新、不惧挑战的科技工作者,一起走近这些闪亮的名字——陈厚群、仝小林、郝吉明、陈亮、李东王、李玉、程相文、次旦央吉、王行环、胡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是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1959年,广东新丰江发生水库地震,当时年仅27岁的陈厚群临危受命,负责组建水工抗震研究团队。此后,他致力水工抗震研究60年,带领团队在该领域走到世界前沿。
为填补水工抗震设计空白,1972年他担任主编,用时5年制定出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为突破地震研究能力的瓶颈,1980年起,他带领团队历时7年建成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振动台。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厚群
本可以安享晚年的陈厚群,2011年,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勇挑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2012年,他再次出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带领专家组深入工程现场,提出数百条建议,其中仅三峡升船机的抗震设计等级一项建议,就为国家节省十几亿元。
同样是临危受命。今年1月24日除夕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向武汉逆行,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
抵达武汉后,看到医院发热门诊病人多,仝小林果断提出在武汉市武昌区开展社区中医防控。他与当地专家紧急拟定“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随后在全市推广,还应用到湖北各地。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
仝小林在武汉连续工作64天,他边临床、边实践、边总结,推动中医药全面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后,仝小林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解读中医防治策略,分享中医药科研成果,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
仝小林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我们还要大胆实践、突破传统,让中医药服务更多的人。”他说。
“研究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服务国家发展。”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郝吉明出国深造。当郝吉明回国时,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问题,如何控制酸雨成了他的研究方向。郝吉明带领团队开展了华南和我国东部地区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对策和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
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增多,郝吉明适时提出了建立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近些年,他又带领团队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郝吉明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书稿、论文和讲义。他说,推动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自己还有好多事要做。
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环境保护和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80后副院长陈亮,就是它的解题人之一。
2011年,陈亮从国外回来,便投身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高放废物处置团队。10年前,陈亮是一名耕耘在讲台的大学老师,而今,他变成一名扎根在戈壁荒漠的“地质队员”。
2015年,科研团队启动了北山坑探设施工程建设和地下实验室场址评价工作。陈亮作为现场总指挥,带领一个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扎根无人区,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工程建设和10余项大型现场试验研究,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不久前,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的是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东则是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
长征五号系列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发射任务。大的运载能力、大的发动机、大的结构……这些给长五火箭研制团队带来空前的挑战。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
十年磨一“箭”,李东率领技术团队自主创新,突破了12个大类247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完成首飞,其运载能力、运载效率等重要性能指标均居世界前列。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经过大量的分析和故障排查,科研人员找到了原因。李东率领技术团队开始了两年多的艰苦攻关,终于解决了问题。
“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李东表示。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再一次展示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实力。
“菌类是一个天然的粮仓,种植食用菌虽然技术含量较高,但农民好跟进、易操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说,培植菌类还能使用秸秆等,把农业废弃物利用起来。
可要让小食用菌变成致富大产业,需要找到优良菌种。为此,李玉团队在全国开展菌物资源调查,获得1.2万份标本与菌株,既保护了种质资源,也为进一步评价、利用、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李玉团队先后筛选并培育出45个成活率高、易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集成创新了6个北方主要食用菌标准技术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铺平道路。
“不要在黑板上‘种地’,要深入生产实践,田间地头的成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价值。”李玉说。
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见到玉米就踏实。他80多岁了,工作50多年,只干了玉米育种一件事。
1963年7月,大专毕业后,程相文被分配到偏僻的河南浚县农业局原种场,成了一名农技员。乡亲们手捧着干瘪的玉米粒问他:“俺这挺好的土地咋只能打百十斤玉米,你这个读书人能不能想个法子,让一亩地多打几十斤?”
育种先找种。一次,他到吉林省公主岭市出差,发烧晕倒在候车室。被救醒后,他首先问的是:“400多粒玉米种子还在不在?”
为加快选育速度,从1964年秋开始,程相文到海南育种,50多年培育和推广了39个玉米新品种,被育种界誉为“种子加速度”。
由于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个小时,授粉必须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进行。夏季,海南三亚,地表温度经常达到40多摄氏度,当地的黎族老乡都躲在家里不出门,可程相文仍然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研究育种。
“这点苦不算啥,我一钻进玉米地,一看到玉米,就有种说不出来的踏实。”程相文说,老百姓多打了粮食,增加了收入,他就高兴。
从西藏昌都到青海玉树,从林芝到那曲,次旦央吉几乎跑遍了青藏高原。这位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主任、西藏眼科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被人称为藏区的“光明使者”。
冬日的青藏高原寒冷干燥。有时候,早晨6点左右,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次旦央吉就要赶到医院准备手术。
次旦央吉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我把患者当家人,尽己所能,为他们减轻病痛。”她说。
次旦央吉说,希望广大西藏农牧民能看眼病不出藏。一有机会,她就到内地“充电”。2012年,她在西藏开展了首例角膜全层移植术;2014年开展西藏自治区第一台玻璃体切除手术;2017年开展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台眼底激光术。至此,西藏眼科手术开展项目基本上实现了与内地一流眼科医院同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是我国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从事泌尿外科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王行环引入、改良、创新了微创泌尿外科理论与技术,临床研究成果被国际多种疾病权威指南采纳。同时,他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等离子前列腺切割手术的全新理念,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推动国产医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使过去只能在教学医院开展的高难度手术成为在基层也能做的技术,惠及了更多老百姓。
今年2月8日,王行环接到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任命,兼任雷神山医院院长。当天,他就带着8名管理人员到了雷神山医院,此时数万名工人还在加紧施工。为了加快收治患者进度,王行环要求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病区。运行67天后,雷神山医院宣布休舱,创造了“雷神山奇迹”。
“善良是医务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王行环说,对待患病的小朋友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长的患者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同龄人就应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只有对患者有同情心、同理心,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除了是外界熟知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胡郁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国家“863类人智能项目”首席专家。
近些年,全球人工智能热潮兴起。胡郁自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带领科大讯飞成为智能语音行业的领军企业,也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9年8月,以胡郁牵头并担任首席专家,联合29家单位共同承担的我国面向类人智能前瞻研究的首个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类人答题验证系统”通过科技部验收,综合评价为A级。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胡郁带领团队开发了多个产品助力疫情防控。
比如,“智医助理”通过对基层病历进行专题分析,筛选有潜在风险的人群。他还带领团队制定了“停课不停学”解决方案,先后向湖北、安徽等21个省份6500余所中小学提供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和服务,累计服务师生超过1500万人次。
“我们要不断加强研发,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胡郁说,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惠及民生的空间很大,希望与全行业一起努力,让更多新技术不断涌现。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努力奋斗,书写精彩篇章。他们中有耄耋老人,也有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有一个相同的名字——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原标题:《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巅峰,致敬“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联系电话
400-8297666电子邮箱
syjczg.comCopyright ©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